2025年7月11日至12日,2025高博血液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国内外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与免疫治疗、儿童血液肿瘤、护理、血液病诊断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血液病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进一步提升血液病患者的治愈率与生存质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沈树红教授接受专访,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剖析儿童白血病靶向治疗中的关键议题。
Q1
我们知道,近年来针对儿童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的新型靶向药研究蓬勃开展。您能否结合贵中心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分享哪些新型靶向策略在特定儿童白血病中已展现出改变既往治疗格局的潜力?它们对提高生存率或降低传统化疗强度的贡献如何?
沈树红教授:在儿童白血病治疗领域,目前常用的免疫靶向药物主要有:分别为靶向CD19的贝林妥欧单抗(Blinatumomab)、靶向CD22的奥加伊妥珠单抗(Inotuzumab Ozogamicin)及靶向CD33的吉妥珠单抗(Gemtuzumab Ozogamicin)。
其中,吉妥珠单抗目前已在欧美地区获得批准,虽尚未在中国上市,但对于难治复发的AML患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允许通过合法途径少量进口在我院使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此外,CAR-T治疗作为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在难治性及复发性白血病患者群体中亦展现出显著临床价值。
展开剩余73%关于靶免疫疗法是否可纳入一线治疗方案并最终改变现有治疗格局,仍需更多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贝林妥欧单抗目前已呈现逐步进入一线治疗应用的趋势,现有证据表明其可有效提升治疗疗效,并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减少化疗强度、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优势。
展望未来,白血病治疗仍需遵循个体化、综合化原则。单一药物或疗法难以治愈所有患者。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现有化疗药物的有机整合之道。尽管临床试验设计倾向于方案简化以明确疗效评估,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多模态联合治疗模式的优化仍可能是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的方向。
Q2
儿童AML相较于ALL,靶点更为复杂多样。靶向药物如FLT3抑制剂、IDH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都在探索中。您认为目前儿童AML靶向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希望分别是什么?在整合靶向药物进入一线治疗方案方面,您的团队开展了哪些创新性的临床探索或临床试验?
沈树红教授:当前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显著的生物学异质性,这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存在CD19、CD22等明确治疗靶点形成鲜明对比。尽管CD33单抗在AML中具有较广泛的抗原表达,但其临床应用受限于毒性反应,且并非所有患者均能从中获益。
小分子靶向药物方面,FLT3抑制剂仅适用于携带FLT3突变的患者群体,其中FLT3-ITD突变患者临床获益更为显著。而IDH突变在儿童AML中较为罕见,因此IDH抑制剂在儿科领域中应用价值有限。BCL-2抑制剂虽对部分患者展现疗效,但个体反应差异显著,且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实其能否改善远期预后,目前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广泛应用。
基于单药靶向治疗的局限性,本中心将米托蒽醌脂质体、高三尖杉酯碱、奥雷巴替尼与维奈克拉组成四药联合方案(MVHO方案),其在难治复发AML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单疗程缓解率可达60%-70%,总体缓解率约83%,显著优于单药疗效。
针对AML的新兴治疗,目前正探索CD47单抗及CAR-T、CAR-NK细胞疗法等创新方案。此外,新近引入的CD33单抗虽获批同情用药,但单药治疗效果预期有限,故考虑联合其他靶向药物以提升治疗应答。但需指出的是,尽管CAR-T细胞治疗在ALL中已证实疗效,但在AML领域的应用仍属探索阶段,其疗效确定性及风险获益比尚不明确,故目前主要作为后线治疗方案用于难治性病例。
Q3
展望未来,您认为儿童白血病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会有哪些关键趋势?您和您的团队未来将重点布局哪些研究方向以推动儿童白血病诊疗领域优化?
沈树红教授:在儿童白血病治疗领域,当前亟需深入探索已上市药物的优化应用策略,以充分发挥其临床治疗潜力。同时,随着新靶点及相应靶向药物的持续涌现,不同机制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需系统评估其协同作用机制及最佳配伍模式。对于未来研发的新型药物,理想的研发特征应涵盖适应人群广泛性、治疗安全性提升及临床获益最大化等核心指标。
总之,通过整合现有治疗手段与前沿创新技术,构建个体化、精准化的综合治疗体系,将为改善儿童白血病患者预后提供重要支撑。
会场花絮
来源 |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
发布于:河南省长春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