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6月26日,正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一行,就遇到针对当地设施的乌克兰无人机袭击。
面对这样的情况,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27日表示,乌军对库尔斯克州中国记者的蓄意袭击是恐怖主义袭击,就连普京也是当即下令要严惩不贷,显然,他要用实际行动让泽连斯基知道,万万不该对中国下手。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国又保持着怎样的态度?
战地惊魂
当天,卢宇光和团队在库尔斯克州一处村庄调试卫星传输设备,准备进行直播,而且他们的装甲车上标有“PRESS”字样,清楚表明媒体身份。
可突然,一架乌克兰“海狸-3”型无人机飞来,导弹直接击中采访点,爆炸冲击波掀翻了现场车辆,弹片穿透卢宇光的防护装备,造成左臂贯通伤,设备上沾满血迹。
尽管他被迅速送往野战医院,但诊断显示除左臂伤势外,还有轻微脑震荡,而且根据卢宇光回忆道:“当时我们正在拍摄采访当地居民的节目,突然无人机就发动了袭击。”
在库尔斯克州州长亚历山大·辛施泰因向媒体通报中国记者遇袭事件时,塔斯社发布了一段震撼视频:卢宇光头缠渗血绷带,面对镜头讲述惊险一刻。
医护人员最初担忧其伤势严重,但这位战地老兵(卢宇光曾多年报道俄乌冲突)却淡然表示伤势“很轻”,并婉拒住院治疗,毕竟他始终认为“在当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是便坚持重返岗位。
而且卢宇光还特别向救助他的俄罗斯医护人员表达“深深的感谢”,他描述遇袭场景时强调:“流了很多血,但袭击者显然并不在意我们身穿的记者背心。”
要知道,这种背心本应是战地记者的护身符,此刻却沦为无人机操作员眼中的无效标识,而且更令人不安的是,FPV无人机作为现代战争中的精准打击武器,其操作员完全具备辨别记者标识的能力。
根据俄军情报指出,事发地点远离交火线,属于俄乌双方默认的非作战区域,而乌方称“误炸”的说法难以站住脚,毕竟俄方提供的航拍资料显示,乌军无人机在袭击前已捕捉到媒体车辆的标识。
俄方震怒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Telegram平台发出雷霆之怒,她将此次袭击定性为“恐怖主义行径”,并揭露其深层意图:“对中国新闻团队的定点打击表明基辅方面意图压制并有效消灭任何寻求客观报道冲突的媒体工作者。”
而且她还称这是针对媒体的蓄意袭击,目的是压制客观报道的声音,更是在声明中点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和欧安组织媒体自由办公室,要求两小时内表态。
可直到当晚,这些机构也没有任何实质回应,甚至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还在更新无关的活动信息,人权高专办则关注其他地区的动态,但库尔斯克事件似乎被忽视。
不过这种沉默并非首次,在过去三年,俄方向国际组织提交了多起记者遇袭案例,涉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中东记者,但机构响应时间通常长达几天,声明也多流于形式。
相比之下,西方记者遇袭时,相关机构往往在几小时内启动紧急机制,比如,2023年一名法国记者在乌克兰遇袭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快发布谴责声明,并在两小时内展开调查,这种区别对待也让人质疑国际组织的公正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相关机构保持沉默,但俄罗斯却表示要追责誓言,更是强调企图侵害中国记者生命的凶犯必将被查明并将受到严惩,而且扎哈罗娃还特别向中国记者致以“早日康复”的祝愿,彰显俄中在冲突报道阵线上的特殊纽带。
中方关切
不过在北京时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也是首次回应事件,“我们对中国记者在报道时受伤深表关切”,这句看似平静的表述背后,更是中方对海外公民安全的核心关切。
而且郭嘉昆还进一步阐明立场:“中方呼吁各方致力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共同推动局势缓和。”
毕竟相较于俄方激烈的“恐怖主义”定性,中方回应也始终保持一贯的克制,而且中方并未直接谴责特定方,反而是采用“各方”的平衡表述。
这种审慎表态,既履行了保护公民的职责,又避免卷入俄乌舆论战的漩涡,而且外交部声明发布之际,卢宇光已带伤重返工作岗位,其团队继续从库尔斯克返回前线报道。
主要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中国青年网2025年06月27日关于中国记者在俄遇乌无人机袭击受伤,外交部回应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北晚在线2025年06月27日关于中国记者在俄遇乌无人机袭击受伤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扬子晚报2025年06月27日关于中国记者遭乌无人机袭击受伤,俄外交部回应:乌军袭击为恐怖主义,祝愿中国记者早日康复的报道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长春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