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炎(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长期饱受腹痛、腹泻困扰,更面临显著升高的结直肠癌风险。当降糖药二甲双胍在癌症预防领域展现潜力时,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对于已处于肠癌高危的IBD患者,二甲双胍是否依然有效?
我国台北医学大学、中山医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重磅研究,首次为这一高危人群提供了明确答案。
填补高危人群研究空白
研究团队利用覆盖我国台湾省超过24万成年IBD患者的大型数据库,采用严谨的倾向评分匹配方法,筛选出1695例使用二甲双胍的IBD患者,并匹配了1695例未使用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约57岁)、性别、共患病等关键特征上高度相似,最大限度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
结果令人瞩目:研究显示,当二甲双胍剂量为800 mg/d(相当于标准剂量的40%)时,IBD患者的结直肠癌风险降至最低。此外,服用二甲双胍的IBD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比未使用者显著降低了56%。同时,服用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也降低了32%。在肠癌特异性死亡分析中,也观察到风险降低44%的趋势。
展开剩余64%研究最具说服力的发现是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患者累积服用的二甲双胍剂量越高,预防效果越强。累积剂量最高的患者组,其肠癌风险比最低剂量组大幅降低了67%。这种“剂量越高,风险越低”的趋势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强烈支持二甲双胍与风险降低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双重机制护航肠道健康
二甲双胍为何对IBD患者防癌有效?关键在于其同时作用于IBD相关肠癌的两大核心环节。一方面,它直击慢性炎症这一癌变根源:通过激活关键酶AMPK,有效抑制促炎信号通路(如NF-κB)和炎症小体,减少促炎因子(如IL-1β, IL-18)产生,并有助于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轻炎症损伤和DNA破坏。
另一方面,它阻断癌变进程:激活的AMPK抑制了细胞增殖的核心通路——mTOR,相当于给潜在癌细胞“踩刹车”。二甲双胍还干扰癌细胞能量代谢,使其难以满足快速增殖的需求。新兴研究还提示其可能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监视。这种“灭火”(抗炎)与“刹车”(抗增殖)的协同作用,为肠道健康构筑了多重防线。
重大突破下的科学警示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是全球首个在肠癌极高危的IBD人群中证实二甲双胍防癌潜力的大规模研究,填补了重要空白。其严谨设计和清晰结果(尤其是剂量效应关系),为未来开展预防性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研究者、期刊及医学界发出最郑重警告:在专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确证二甲双胍的效果和安全性之前,严禁IBD患者自行服用二甲双胍预防肠癌!
面对这一科学突破,IBD患者当前最核心的任务仍是严格遵循现有的、基于证据的肠癌预防策略。这包括严格遵医嘱进行规律的高质量结肠镜监测(频率和方式根据个体风险因素由医生制定),这是早期发现和处理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最有效的手段;积极控制炎症活动,通过规范治疗争取并维持深度缓解,从源头上减少致癌动力;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坚决戒烟、限制饮酒和适度运动。
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二甲双胍的IBD患者,这项研究带来了额外获益的希望,但仍需严格按现有处方用药,并告知医生您关注到此研究,切勿自行调整剂量用于防癌。广大患者和家属可以关注权威医学信息,了解未来是否有机会参与相关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Huang YJ,Lin JA,Chen WM,Shia BC,Wu SY.Metformin us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Natl Cancer Inst.Published online July 2,2025.
发布于:天津市长春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